正文的观点论证过程是以条理清晰、逻辑连贯为基础,对核心观点展开合理且充分论证的过程。其中,保持论证的前后语句(段落)之间的逻辑连贯,是较为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。无论论文属于哪种研究范式,若前后语句甚至前后段落之间没有较为连贯且通畅的逻辑联系,则会十分影响写作质量。然而,很多论文作者在此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化,在观点的论证过程中因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,观点的论证看起来思维并不严密,前后内容有较多逻辑断层,甚至会带来内容拼凑之感。这对于读者尤其是所投稿的期刊编辑而言,便是一件头疼之事,看到此类逻辑不连贯的论文,很容易就弃之一边。因此,对这方面需引起重视。在美国学者杰拉尔德·格拉夫和凯茜·比肯施泰因合著的《高效写作的秘密》中,便对“整合”之道,即讲求前后内容的通顺连贯做出了详细且实用的说明,本文便结合此书中的相关内容,并以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为例,对如何在文中做到逻辑畅通、语意连贯给出详细的实用方法介绍,以期为作者们提供参考。
本文所选择的范文则是《“教学事故”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?——对“教学事故”提法的合理性批判》,发表在C刊《大学教育科学》中。此文着重对“教学事故”来源机制的逻辑性,以及内容中具有危害性的一面进行了合理批判,并提出了“去教学事故”的有效建议。之所以选择该范文主要是因为此文进行的是思辨研究,思辨类的论文在观点论证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,尤其是在处理大量论据之时,对于如何通过脉络清晰、逻辑连贯的形式整合观点和论据,具有较高要求,而此文在此方面的表现较好,因此选择此范文。
一、多用关联词,强化语句连接
关联词是在语句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,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合成更为复杂的句子(现代汉语中称为“复句”)时,必不可少的便是关联词,即连接分句、标明关系的一些列词语,例如表并列关系的“既……又……”“一方面……另一方面……”,表递进关系的“不但……而且……”“……甚至……”;表转折关系的“……然而……”“尽管……”;表因果关系的“从而……”“因而……”“以致于……”;表承接关系的“首先……然后……”;表条件关系的“无论……都……”;表目的关系的“以便/以免/旨在……”等等。这些关联词都是平时较为常见但却习焉不察的一系列词语,完全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书面语中常用的关联词,将其用在观点论证过程中。
这些关联词一般会放在句子的开头或者开头附近,以便向读者指示方向:是与之前方向一致还是走上了新的道路。更具体地来说,连接词能告诉读者,所呈现的句子可能是在延续之前的句子(如“换句话说”)、加入新内容(如“此外”),或是给出实例(如“例如”)、得出推论(如“因此”)。运用连接词能够将多个句子联系起来,避免大量简单短句堆积造成的支离破碎问题,更能够使得语句连贯,从而得出有力论证。
上图的段落出自范文的第一部分,即阐述“教学事故来源机制的逻辑性不成立”。作者分别从“词源”“学术”“构词”角度分析“教学事故”,此段便是最后的总结段落,可以看出此段中由较多的关联词架构了部分的脉络思路。标红的方框是所使用的关联词。由此段最初的几句话可以得知,虽然“教学事故”的内涵借鉴了日常生产劳动过程中对于“事故”的定义,但教学生活劳动与日程生活劳动性质不同,所以本段的论述重心则是基于二者不同的论述,阐述“教学事故”并非一般意义的“事故”。由此,便用表并列关系的“首先”“其次”架构了本段的脉络。在两个小观点的论述过程中,也使用了较多其他类型的关联词。例如使用了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“尽管……但是……”来引出第一个小观点即“教学世界是有弹性的人性化的世界”。而后在阐述这个小观点时,便使用了表假设关系的“即使……并……”来进一步论证观点;使用了“比如”来给出例证,并在示例中用“如果……便……”“殊不知”“然而”“甚至”这一连串的关联词来强化论证;最后,使用了表因果关系的“既然……那……”来进行小小的疑问性总结,表述自己对“教学事故”界定的不满。
通过以上分析,我们便能够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关联词的引领,感受到观点的论证一气呵成,段落内部逻辑畅通,前后语句之间是有联系的,这样便能使得论文更易懂,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有力的论证。
指示代词指的是用来指示和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,例如“这”“那”“这个”“这些”“那个”“那些”“这样”等等。这些词就像是从句子中伸出来的看不见的手,紧紧抓住前文中所需的内容,然后将其拖回到所要呈现的句子中。在论文中使用指示代词,能够将论证各部分有效地连接起来,使得前后语意贯通,方面读者顺次阅读。除了在句子中使用较为明确的指示代词之外,还可以在指示代词后面加上修饰性词语,将简单的“这”或者“这个”表述得更加精确,例如“这种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”“这种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”等。这种表述能够与前文有效贯通的同时,还能对前文关键信息做出核心概述,例如概述其核心内涵或者特征等,有利于读者快速抓取语意要点。
在范文中,有较多巧用指示代词的地方,例如所截取的下图段落:
此句中使用了指示代词“这”,如“这种行为”“这些事件”,分别指代的是前文所述的“教学活动中智慧的行为”和“突发性、偶发性事件”。使用了简单的“这”这一单字,避免了语意重复啰嗦,最为重要的是,前后语意之间就这样巧妙地贯穿了起来。虽然该例看起来非常简单,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,但是并不是所有作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真正会运用到。若是不使用指示代词,一方面会带来不必要的语意重复,影响阅读流畅性;另一方面可能会有语病,甚至导致逻辑不畅通、不衔接的情况出现,给读者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。因此,在写作过程中或者写完进行全文检查的过程中,则可以在可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地方使用指示代词。
除了运用简单的指示代词的情况,还有前文所提到的运用“指示代词+修饰性词语”的情况。例如上图中“那种一切受控制和受安排,防教师‘主体性’的教学行为”此结构的表述。该结构指代的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“教条化、制度化处理事件的行为”。该结构除了指代上文之外,还引出另一个强调的核心点即这种行为是“受控制、受安排,防止教师主体化”的体现。但同时,作者将该强调点处理的较为得当巧妙之处在于,作者并未混淆语义重点,仅是将这一整个表述形式作为“那种一切受控制和受安排,防教师‘主体性’的教学行为,是与教育‘真、善和美’相互矛盾的”此句子的主语,从而使得此句既强调了前述教学行为的本质,同时又不妨碍作者引出该行为与真善美相矛盾这一事实。若是改变一下表述,如:
从本真教学角度来看,采用制度化、教条化的方式来处理教学事件的行为是受控制和受安排的,并且是防止教师“主体性”发展的,是与教育“真、善和美”相互矛盾的。
这一改述是不再使用指示代词,且将之前作主语的短语拆分,形成了一个长句子,而后再衔接后文的内容。实际上这样的处理也可,只是语意重点不明晰的问题会随之而来。相较于“那种一切受控制和受安排,防教师‘主体性’的教学行为”,改述的内容会较为冗长,容易造成主次不分的情况。
由此看来,通过简单的指示代词或者指示代词附以修饰性词语的形式,能够较好地与前文的论证内容贯通衔接,且语意的重心也会十分明晰,不会造成主次详略不当,读者读来也会十分舒服。
将论证各部分有效连接的另一种方法则是重复关键词。关键词指的是在论证核心观点之时,较为重要的一些词或者词组。在论述过程中,将这些关键词穿插在相应的论据表述中,则能够带来前后贯通之感。当然,这种“重复”并非浅显的重复,而是穿插在不同的论据过程中,在不同的语意表达中对核心词汇有意识地加以强调,看起来就会形成一条节奏连贯、思路缜密的“脉络”。
上图所呈现的段落是对“去教学事故”的建议之一。通过其小标题可以得知,该段的论述重心则是围绕“教师教学管理权”和“个性化”来阐述观点,因此,可以通过重复关键词的形式强化论述,形成一条明晰的脉络。通过上图的段落便可以得知,重复出现了两类关键词,一类是红色底线的“教学管理”;另一类则是绿色底线的“个性化”,虽然关键词并不是完全重复,但语意上皆是相同的。且读来并没有感觉到单调重复,因为这些关键词所在的句子都有不同的强调重点,通过将这些有不同语意重点的句子组合在一起,再将前述关键词添加在其中合适的位置,则能够形成一种“势”,将前后内容连贯了起来,并且也能够获取其核心论点。
此外,还发现了一些与关键词不太一致的表述,如“主人”“教学呆板化、机械化”“自由与活力”。这些词虽然与关键词不一致,但实际上仍是与之关联度甚高的词汇。这些词都与“个性化”相关,更重要的是,“主人”“自由与活力”都是“个性化”的近义表述;而“教学呆板化、机械化”则是“个性化”的对立(反义)表述。通过近义词语和反义词语的多样表述形式,能够进一步凸显观点词的重要性,同样能够使得前后内容连贯。
还有一种使得前后语意有效衔接的方法则是复述前文。此处的“复述”前文指的是有区别地复述前文,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重复一遍之前的语意,以免显得单调。除此之外,有区别地做复述的另外一个作用则是有效推动论证前进。为了将论证的各部分有效地连接起来,推动论证前进,可以通过复述前文的同时加入新元素,从而把前后内容自然地联系了起来,可以避免思维跳跃和缺乏铺垫地引入新概念。
实际上,前文中所提到的多个连接的策略工具均可以用于复述。关键词、指示代词甚至很多关联词均可以做到有区别地做复述,都不仅可以与前文相联系,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新的概念。例如下图的片段。
此段是对前文所列的“几所师范大学‘教学事故认定系统’的教学事故内容”中的一条进行了批判性分析。此段中,有一个带有连接前后语句的指示代词的表述“鉴于这样的考虑”,此表述之前,强调的是教师确实有义务纠正学生中存在的“恶”或者“不道德”的行为;而此表述之后,实际上对前文内容的复述,即“当发现学生平时作业、实验报告等出现严重抄袭“不道德”行为,教师应给予制止”。同时,作者还引出了新的概念和元素,即制止学生不道德行为需讲究方式方法。通过有区别地做复述,不仅与使得前后语意连贯,还能自然地引出新的概念,有效推进论证前进。
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连接工具之外,较为普遍的还有使用“换句话说”“换言之”这种连接性词语。这也表示有区别的复述,在论文中也较为常见。使用这种连接性词语能够换一种方式重申观点。有时候,所要表达的观点较为重要,不能一笔带过,便需要慢下来,多方阐述(详细展开阐述或者添加理论或现实依据),确保论证内容丰富,也能够确保读者对观点有全面的把握。例如下图的表述:
上图段落是对“去教学事故”的建议之一,从小标题中可以了解其核心观点所在。作者用“不可否认”这一连接词承接了核心观点所侧重的两个方面。该连接词之前,是对大学教学惩罚制度合理性的说明;该连接词之后,作者首先复述了前文的观点,即教学惩罚制度有“对大学教学的积极性和价值性的一面”。但同时,作者又自然引出了新概念即不可“一刀切”,用“多元化”词语取代“教学事故”。该连接词语的使用同样有效推进了论证,并且使得论证内容丰富充实。
通过以上示例可知,有区别地复述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,可以包含前文所说的所有连接形式。通过这种复述,不会使得论证过程较为单调,也不会担心在阐述完观点之后不知道在写什么,通过有区别地复述,一方面可以强化前后联系,引出新的概念;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论证内容丰富充实。
综上,观点论证过程中强化前后语句衔接的方法可以有以上四种,即使用关联词、指示代词,或是重复关键词、进行有区别复述。虽然这涉及到具体的语段甚至是语句之间的前后衔接,有些人会觉得这些不太重要,只要论文选题、观点等大方向能够得到认可便可。但往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,论文均是由单个的语句组合而成,若前后语句衔接都成问题,则会直接影响论文的整体质量。所以,语句的逻辑衔接需要引起作者们十足的重视,在平常的论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总结经验,加以练习。